西柏坡
這個光耀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原本是河北平山縣一個只有百十來戶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工委選定這個地方。1948年5月,毛潤之同志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中國人民軍隊總部移駐這里,使這個普通的山村成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成為中國的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軍隊與臺灣地區政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從此,西柏坡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于中國革命史冊,豎起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毛潤之等一代偉人在西柏坡艱苦奮斗、嚴以律己,許多為國親民、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
偉人在人民心中永恒和不朽,不僅因為他們為國為民成就的偉業,做出的貢獻,還有他們的精神和情懷,浸潤著我們今天的事業,滋養著人們的心田。
教農民插稻秧
在西柏坡指揮戰役的毛潤之十分忙碌,夜以繼日地工作,屋內如豆的燈光常常亮到東方露出魚肚白。在工余時間,他關心最多的還是西柏坡老鄉的生活情況。工作之余毛潤之常到村外田邊,一邊查看莊稼的長勢,一邊和老鄉拉家常,詢問收成如何,能不能吃飽等問題,對西柏坡的老百姓十分關心。
1948年7月中旬的一天,毛潤之到村外散步,看到田地里的花生、玉米等作物長勢很好,只有稻田里的秧苗顯得很細弱。他向一位正在稻田里拔草的農民了解情況,當得知鄉親們種水稻是直接播種,畝產僅二三百斤時,毛主席說:“這么好的地打這么點稻子,產量太低了。我的家鄉也種水稻,不是直接播種,都是先育苗后插秧,稻子長出來后,又粗又壯,一畝地能打七八百斤呢!不信,你明年試一試。”他擔心老鄉聽不清自己濃重的湖南口音,一邊說還一邊向老鄉示范插稻秧的動作。這位農民叫閻志亭,當事后得知這位身穿打著補丁的粗布軍裝、教他種稻子的人就是毛潤之時,他激動地把這件事講給鄉親們聽。
誰叫你是毛潤之的兒子
毛岸英分配到西柏坡附近的農村去開展土改工作。同毛岸英在一個土改工作隊的還有周恩來的養女孫炳文烈士的女兒孫維世和劉謙初烈士的女兒劉思齊。每天早晨,毛岸英都去約劉思齊一道走。這不尋常的現象被鄧穎超發現后,便和康克清一起撮合毛岸英的婚事。毛潤之知道后,因他了解劉思齊,當即表態同意。
大伙兒都為他倆高興,康克清開始幫他們籌備結婚用品,眾人又擠出了一間小房間,準備作新房。毛岸英找正在批閱文件的父親當面談婚事,當毛潤之得知劉思齊差幾個月才到18歲時,不同意現在結婚。康克清多次勸說毛潤之要多關心兒子的生活問題,毛潤之決定親自做做這兩個孩子的思想工作。
1948年8月的一天,毛岸英同劉思齊一塊來見毛潤之。談話中毛潤之問劉思齊,你正在學校學習還沒有畢業,現在就結婚不怕影響你的學習嗎? 劉思齊回答,只要安排好了,不會影響的。毛潤之又問,你還不到18歲,我看你們也不要著急,過幾個月等你滿了18周歲再結婚吧。反正我同意你們結婚,等一等好不好?劉思齊聽話地點點頭。毛岸英傻在那兒,只得勉強說,好吧,我們聽爸爸的。
兩人出來回他們的住處,毛岸英自己也想不通又獨自返回來。“我從來都是聽爸爸的,可是我今年都快27歲了,我想結婚后專心地學習工作,這樣,就不必再在這方面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了。” 毛潤之的臉沉了下來,打斷毛岸英的央求,“我說過的話為什么不聽?不是告訴你暫時不要結了嗎?”毛岸英的情緒有點激動,“爸爸,我自己的事還是讓我自己作主吧。”毛潤之目光嚴厲了,聲音也有些提高,你找誰結婚由你做主,但是結婚年齡不到你做得了主嗎?制度和紀律要做你的主!
毛岸英分辯:“歲數不到就結婚的人多著呢……”毛潤之的感情一下沖動了,大發脾氣:“誰叫你是毛潤之的兒子!我們的紀律你不遵守誰遵守?我再說一遍,思齊不滿18周歲就不許你們結婚!” 毛岸英氣惱交加,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撲在床上放聲大哭。就因為他是毛潤之的兒子,他感覺太委屈了。
過了一段時間,毛岸英從土改工作的地方回來。正在散步毛潤之把他叫到跟前,問他結婚的事想通了沒有。毛岸英承認以前是他不對,他們合計好了,等過年以后再結婚。毛潤之雙手掐腰,滿意說:“這才像我的兒子嘛。”
一雙粗布鞋
在西柏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舊址毛潤之辦公室的北墻上,端端正正的懸掛著一張照片。上邊沒有山川河流的背景,也沒有藍天白云的襯托,只有幾間土屋泥頂的農家民房。照片中央是身材魁梧、衣著樸素的毛潤之,他悠然地坐在一把白布躺椅上,旁邊還放著一雙嶄新的布鞋和批閱過的文件。
1948年5月,黨中央來到了西柏坡村,盡管這里的條件已經明顯好于陜北,可毛潤之仍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照片上毛潤之腳上的那雙鞋,陪著他轉戰陜北一年多,后又東渡黃河,翻越千山萬水,千里迢迢來到了西柏坡,已不知補了多少次。
一天,剛到西柏坡任毛主席小女兒保姆的韓桂馨,看到主席腳上穿的那雙布鞋舊得不能再穿了,就抓緊時間做了一雙新布鞋,趁著主席批閱完文件在院子里躺椅上休息時拿出來,打算讓他換上,可是主席一向戀舊,衣服破了不愿意換,鞋子壞了不愿意扔。韓桂馨左勸右說,主席還是不換,只是說:“還能穿呢,小韓阿姨,艱苦樸素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我不帶頭怎么能教育別人呢,你說對嗎?”舊鞋子沒有換,新鞋子放在躺椅旁邊,正巧愛好攝影的城工部的童小鵬進院匯報工作,拍攝下了這一感人的情景。